close
最近,明年 (2007年) 車價調降的話題突然爆紅。原因無他,明年的2,000 c.c.以上小客車的貨物稅將從35%調降為30%。適用的車款,成本因此下降不少,連帶牽動大眾最關心的車價漲跌議題。

車價成本的計算
當媒體追逐車價調降的議題時,我接到水果日報的採訪電話。她們問我,車價是怎麼算出來的?我在電話中,簡單地算給這位記者聽:假設一部進口可2,300 c.c.轎車,抵岸價格為50萬台幣;運送到台灣後,首先要課徵關稅,稅率24.7%,約12萬5千元,成本變為62萬5千元;接著要再課徵貨物稅35%,約22萬元,成本再變為84萬元左右。接著才是總代理毛利、經銷商毛利等費用,最後還有一筆5%的營業稅,大約5萬元。最終計算出的零售價則已經跨越百萬門檻,約為110萬元。

「怎麼可能!」電話那頭傳來不可置信的聲音。「台灣的汽車代理商跟國外原廠購進一台50萬元成本的車,送到消費者手上前,光繳給政府的錢就要接近40萬元了,110萬的零售價絕對有可能」,我這樣回答她。

國產車也是高稅賦
上面的算法是進口車,但國產車也差不了太多。假設一台出廠價50萬台幣的2,300 c.c.國產車,要繳交的貨物稅為17.5萬,加上總代理毛利、經銷商毛利、營業稅後,零售價格大約是85萬元。交給政府的錢大概有22萬元。

看到這裡,大家應該心裡有譜了。原來,台灣車價偏高的「原兇」,其實是政府。不過,各位讀者可別認為我否定了政府課徵稅賦的正當性。事實上,對於汽車課徵更高稅賦的國家,大有所在,台灣絕對不會是最高的。而政府課徵各項稅賦,自有其政策考量,合理與否可以再另章討論。



多數人不知有貨物稅

只是,長期以來,在許多消費者心中,根本不知道有「貨物稅」的存在。當許多民眾了解到國外車價低於國內時,便一味地指責國內車廠,「暴利」、「奸商」等情緒性字眼經常脫口而出。這是典型的「看到黑影就開槍」,實在不是理性的行為。在車價形成的過程當中,各項稅賦才是造成車價水漲船高的主因,而比重最大的,是貨物稅。

而貨物稅採用差別稅率的設計,也同樣引導了國內車市的生態。目前的小客車貨物稅稅率,2,000 c.c.以下為25%,2,001 c.c.以上為35%;2007年以後,2,001 c.c.以上的稅率調降為30%。由於這項差別稅率的緣故,造成許多國外以2.4升為主的車款如Honda Accord、Toyota Camry等,引進台灣國產化之後,由於稅賦造成的成本差異,變成了以2.0升做為販賣的主力。這種現象,自然是貨物稅率造成的政策引導效果所致。許多消費者也常常以此指責車廠,認為有「視台灣消費者為二等消費公民」之嫌。這些指責,在我看來都有失偏頗,並不理性。

因此,消費者應該了解車價形成的來龍去脈後,再下定論。這樣,才不會抓錯了「兇手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